欢迎访问中华财经网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招商加盟 民生新闻
时政新闻 经济新闻
军事新闻 体育新闻
区 块 链 名人动态
时事观察 女性富豪
法治生活 男性富豪
大型活动 食品安全 生态环保
外汇黄金 房产商情 财经在线
娱乐资讯 旅游天下 科技之窗
文化名人 文化产业
中华情缘 书画收藏
报料投稿 查询系统
今天:
您所在的位置:主页 > 时事观察 >

郭东明:十二年铸就至高荣誉

时间: 2017-08-01 16:46 作者:浙江新闻 来源:网络整理 点击:

  2009年1月9日上午,神圣的人民大会堂,掌声响起———郭东明从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手中郑重接过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的大红证书,这是12年的拼搏、4000多个日夜的坚守铸就的辉煌。

  凭借“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摘取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不仅郭东明,贾振元、康仁科、王永青、盛贤君……这个团队所有成员一样的心潮澎湃。

  2008年,郭东明教授带领团队,针对国家重大工程急需,在无任何国内外参考的情况下,成功研制出“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精密制造技术与装备”,已获4项专利,成果全部获得应用,解决了我国具有高性能要求的石英陶瓷类硬脆材料复杂曲面零件的制造难题,标志着大连理工大学不仅占据了该领域学术前沿,而且成为领跑者。

  勇气,志气

  1992年3月获得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进入特种及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数字化设计制造研究领域伊始,郭东明就在不断夯实基础和专业理论,继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把目光投向了对复杂曲面精密加工与测量方法的研究上:“学术研究不能囿于既有的传统,应该突破羁绊有所创新。”有些朦胧但不失大胆的想法,在经过了九十年代初教师短缺,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的低谷后,变得更加清晰和紧迫。郭东明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3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后赴日本中央大学进行合作研究,并被聘为客座教授。1995年,国家实施推进211工程,而后又是“985工程”,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与制造学科被列入国家重点建设学科。沉寂之后的迸发,让郭东明等来了时机也找到了舞台。

  复杂曲面的精密加工与测量,在国家经济建设尤其是机械工程领域有极广泛的应用之需,天上飞的航空器,地上跑的汽车,水里开的轮船,以及重大工程的成套设备中,无不涉及这一技术。复杂曲面的制造过去常规方法是按图纸的几何尺寸加工,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一方面复杂曲面的形状越来越多样化,另一方面零件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郭东明带领课题组的贾振元老师根据科研实践发现,仅仅依据几何尺寸加工零件,对于性能要求特别高的一类零件,往往无法胜任,通过反复测量修整加工的试凑方法肯定不是最优的,也不尽科学。

  要第一个吃螃蟹,需要勇气。没有任何现成的东西可供参考,一切都要创新。郭东明教授带领贾振元老师和研究生,针对重大装备制造中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投入了全新的基础理论、制造技术和装备的系统研究。困难重重,难题多多,仍“不坠青云之志”。在充分调研、反复实验的基础上,他们首先“颠覆”了以往的加工测量办法,提出了直接测量复杂曲面薄壁零件壁厚的新原理,发明了复杂曲面零件几何厚度及外廓形测量仪,攻克了三坐标测量机等无法满足其精密测量要求的“堡垒”。

  这一闪耀着创新亮点的研究成果,吹皱了国内机械制造领域的一池春水。一“出笼”,就引起了机械工程界的关注。2001年该成果获得全国高校科技进步一等奖。

  郭东明教授举重若轻做了个形象的比喻:复杂曲面零部件好比近视镜片,他们是通过发明有悖传统的加工测量技术,将镜片的透光均匀性能和聚焦性能提升到最佳,为更加准确清晰地捕捉目标提供了保证。

  创造,创新

  郭东明教授1998年赴美国俄勒冈科技研究生院学习访问。2000年应邀赴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担任教授,进行一年的学术研究。这让他具备了更加宽广的学术视野,独到而敏锐的洞察能力。而身为主管科技工作的副校长,对全校科学研究和学科建设发展的总体把握,使其高屋建瓴,更能随时跟踪国内外学术前沿的发展动态,取其精髓,继而与自己的研究相融合。

  此后,一发不可收。郭东明又带领课题组提出了面向性能补偿的精密修磨理论,建立了由性能误差求解其任一点修磨的反求方法,研究出面向性能的精密修磨加工工艺技术与装备,实现了对工件任意区域按要求去除量逐点可控数字化精密修磨加工,2006年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采用微波透射原理,发明了石英陶瓷复杂曲面薄壁零件物理厚度精密测量方法、技术与设备,实现了整体扫描测量;发明了能甄别出有微裂纹缺陷的复杂曲面石英陶瓷薄壁零件的充气加压强度筛选方法与设备,解决了零件服役过程中因强度缺陷而破碎失效的问题;发明了一种回转式、真空吸附、可控加载、自动定位的硬脆材料薄壁零件与金属环精密粘接方法与技术,实现了陶瓷薄壁零件与金属基体的高精度可靠连接,2007年获得了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

  这一系列工艺与成套设备的发明和研制,均填补了国内空白,并全部获得应用,解决了我国重大工程中的技术难题,提高了重大装备的制造能力和水平。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当摘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时,郭东明与团队的同事们深知,这无疑是对他们问鼎科学技术高峰的创新精神的最高嘉奖。

  回望走过的路,也许,他们并没有将自己的发明创造与国家强大,民族昌盛的美好希冀联系在一起,但锲而不舍从未动摇过的创新信念,自始至终抱定的目标,确是他们勇敢前行的驱动力。

  拼劲儿,韧劲儿

  跋涉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郭东明不曾有过懈怠和满足。从担任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到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工作繁忙可想而知。没有休息日的概念,周末和节假日几乎都在办公室和实验室度过。

  熟悉郭东明的人,对他从事科学研究的执著精神,严谨的学术态度,无不心生钦佩。贾振元教授与他共同打拼二十几年,对此印象深刻,曾经的往事更是记忆犹新。为了做课题,郭东明除了给学生上课就是泡在实验室,一干就是大半夜。有时忙起来能做到凌晨四五点,回家的路上,晨曦微露,正好碰上出来晨练的人。贾振元每每刚从实验室回来睡下,说不准一个电话打来———太熟悉了,准是郭东明又有了什么新想法、新问题。两人煲电话粥全是讨论问题。挑灯夜战司空见惯,门卫的师傅被几个人的拼命劲儿折腾得连连叫苦,半夜三更,还得起来开门,笑称他们是干活不要命的“疯子”。新来的师傅不知那是副校长,知道底细后,有的只是感动。

  郭东明常说,不论大小项目,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没有过不去的坎儿。不管碰到什么样的难题,或理论或实验过程方面的,他一定会鼓励大家别灰心、别放弃。自己苦思冥想,大家集思广益,加上虚心请教,千方百计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课题组的老师和研究生们在晚上甚至后半夜收到郭老师探讨学术问题或修改论文、评审材料的邮件,一点都不奇怪。找专家谈项目,他可以不厌其烦地陈述新的思路和方案,直到对方心悦诚服。那股韧劲儿,行内的不少专家都有领教。

  “没名”,“没钱”

  有人说,科学家的人格也是科学的一部分,它是科学的脊梁。郭东明教授时时用“做学问也好,做事情也罢,首先要做一个高尚的人”作为自勉,诠释了这一真谛。

  在郭东明的团队中,成员各自的能力都很强,但就是愿意死心塌地跟他干,这除了他的学术造诣令人佩服外,大家看好的是他的人格魅力。“我非常敬佩他的精神、他的人格魅力、他的工作作风。与郭东明合作让我感到心情愉快,甘愿一直做他的助手。”团队第二负责人贾振元教授的话由衷而真诚。

  1999年大连理工大学承担了瓦房店轴承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的CAD工程项目,这个项目涉及到5个院系、多个学科。当时,厂方对老师之间的合作协调比较担心。为把这个项目做好,扩大学校的影响力,郭东明亲自协调,组织起跨院系由多位知名教授组成的课题组,让大家意想不到的是,郭东明说了一句话:“我只负责组织大家把项目做好,一分钱不要,成果不挂名。”在他的协调下,仅用两年时间就完成了项目,得到了厂方的高度评价。最后总结时,大家按技术、管理、协调做出的贡献一致要求郭老师挂名拿钱,他却一口回绝了:“我要说话算数,钱不能要,名不能挂。”结果只做了一回“没名没钱”的负责人。

   合作,和谐 

  郭东明不以领导自居,更多是以学术带头人的角色出现。很多大的项目都要亲自联系、论证、写申请书,但项目做完分奖金时,总是主动要求拿得最少,他说:“第一,年轻人孩子小、要买房子比我更需要钱;第二,我的工资最高,奖金就少拿些吧。”在他的影响下,多年来,团队20多人从未在名利上发生过争执。淡薄名利,先人后己,同事们了解这是他的一贯作风,也就愿意跟着他,因为干得舒心。

  作为团队负责人,郭东明关心着每一个成员的发展,他让大家根据自己的特长选准一个方向去申请项目,再帮助把关指导。团队每年年底都要开年度研讨会,在做过团队和自己的总结,听取每个人的总结后,他会把国内外的最新学术情况介绍给大家,再落实下一年的研究进度、需要跟踪的热点等,增加了团队合作的凝聚力。

  生活上不管谁遇到困难、家里有大事小情,郭东明都会想办法帮助解决。机械工程学院的孙宝元老师生病住院期间,郭东明即使工作再忙也经常抽空去医院探望。就在孙老师去世的当天,他还在出差前专门到医院探望,他是孙宝元老师生前见到的最后一个同事。

  如何看待人的优缺点,郭东明经常说的一句话是:“人要互补,在一起共事要看到别人的长处,要想办法发挥团队每个人的优点,抑制每个人的弱项,小毛病没有必要过分批评。”这种宽广的胸怀,使团队逐渐形成了一种风气,大家都自觉往好了干,一些小毛病也就没有了施展的空间,避免了很多矛盾。团队成员在一起团结和谐,每人都有自己的岗位目标,互相取长补短。

  人气儿旺,事业红火。有年轻教师说,郭老师人格中蕴涵的高尚精神就像一束美丽的激光,穿过世俗的尘埃,映出了科学工作者学术道德的挺拔。

  人物档案

  郭东明

  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获奖者。

  1982年2月在大连工学院(大连理工大学前身)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1984年12月在大连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1992年3月获得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制造专业工学博士学位。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3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1996至1998年任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系系主任,1998年至2002年任机械工程学院院长。2002年1月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

  十几年来,郭东明教授发表论文180余篇,发明专利成果9项,主持完成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40余项国家及省市和企业委托项目。获教育部技术发明一等奖一项,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两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第三成果人)。围绕特种加工及精密与超精密加工技术、计算机辅助测试、数字化设计制造研究方向,已经指导毕业24名博士生、30余名硕士生、2名博士后。现正指导博士生10名、硕士生13名。

  链接

  不能不说的团队 

  郭东明教授由最初的科研能手,逐步成长为国内机械工程制造学科领域颇具声望的领军人物,带起的是一支逐步成熟的队伍,推动着大连理工大学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这个由21名教师组成的科技创新研究团队,是教育部科技创新团队和辽宁省科技创新团队,依托于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和精密与特种加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方向集中在精密与超精密和特种加工工艺技术和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方面,包括新的加工工艺与方法,加工过程中的几何量精密测试和计算机控制技术,精密及特种加工的装备制造技术等。团队在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973课题等累计40余项,在研科研项目总经费超过1000多万元。

  这个团队的成员既有引进的优秀人才,又有博士毕业留校的年轻力量。他们意识超前,充满睿智,能打善战。以多年陆续攻克一批973项目、863项目等重点项目做依托,为机械工程学院顺利通过211工程、985工程一期验收,985工程和211工程二期启动提供了保障,使机械制造及自动化国家重点学科建设进入了良性循环。

  2007年初,郭东明敏锐地发现并提出要在我国率先开展核主泵制造技术的研究,经他亲自酝酿、策划和组织,将他带领的团队和学校4个院系的有关教师联合,围绕“核主泵制造”形成一个项目组,再吸收国内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7所高校和企业的有关教师,通过无数次的研讨,完成了“核主泵制造基础科学问题”的国家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国家973项目)建议和申请,并于2008年一举获得国家973计划的立项。(许梅杰曲长生)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

国际新闻

更多>>

民生新闻

更多>>

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关于我们 | 机构介绍 | 报社动态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招聘信息 | 查询系统
Copyright©2014 http://www.tao330.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中华财经网 企业信息
信息来自网络,本站只做存储用,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有疑问联系!QQ:501734467中部崛起B2B为你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