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很正常的一件,条件 确实是非常差,所以我上小学时印象很深,就是搬个小板凳,根本没有课桌,两边用砖一垒一垒,中间放一块板这就是桌子,学习条件本身就是非常艰苦,所以窗户上面那时候肯定不是玻璃啊,因为那时候咱们老家是木头的窗上面大概是这么宽的缝吧,不是像现在的玻璃,上面就是糊的纸,到冬天的时候经常会破,根本不像现在的大玻璃窗。
【短片】“文革”期间,大学升学是“推荐制”,尽管郭东明成绩十分优异,但由于种种原因,他没有获得这种推荐资格。幸运的是,高中校领导十分欣赏郭东明,就这样,他留校了,成了校办工厂的维修工人。
【访谈】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同期声五)】当时留在了学校的工厂,我在工厂就负责,当时工厂是制纱窗的,我在工厂里负责设备的维修,还有学校的整个电力系统,因为那个时候经常没有电,我们学校自己建立了一套发电机,发电系统全由我来负责,所以我当是是工厂的修理工,学校的电工,甚至学校有个小水塔,自己抽水,水泵这套系统,供水这套系统,所有这有电的就是我来负责,但是由于在学校里,由来高中他的氛围就不太一样,毕竟跟在农村下田间干活,实际上高考的时候呢,我想可能也占了便宜,因为这个氛围比较好。
(问:在高中的时候做机电维修,是个什么环境?)
那个时候没有电,自己用一个柴油机,带一个电动机,发出来的电来供应全校的包括工厂的用电,学校的照明用电,包括学校供水的用电。
【短片】对于郭东明而言,每天机械打交道就是浓厚的兴趣。当时,在中国,由于电力紧张,柴油机应用非常普遍。郭东明就盯上了柴油机,他买来相关书籍,自己一琢磨,这个在别人眼中“高精尖”的设备他就可以维修了。
【访谈】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同期声四)】因为我们本身是农村的,所以种田这一块还是那么多,所以在家里呢,包括修柴油机、电动机,我对这一方面比较有兴趣,所以我还买一些修柴油机的书籍来看,因为我们自己建发电系统啊,用柴油机来发电,所以我在家修柴油机当时还小有名气,包括我们机里边经常柴油机坏了别人修不好叫我去还曾经修好过好多次,甚至出现过我自己也奇怪,他们的柴油机别人不知道修了多少遍修不好,我去了拆了一遍,重新拆开了重新装起来,装起来就好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好的,因此他们就说我的水平特别高,有一次我真的不知道怎样修好了,后来我想一想可能是,实际上有些柴油机里面有一些灰渍,我呢比较愿意,对这方面感兴趣,做了研究,知道应该怎样,他们也许装得不对,我装的可能是对的,因为装起来,柴油机一开就开起来了,之前他们讲了不少人去修了,修不好,我当时就是因为对这个东西特别有兴趣。
【短片】1977年,随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断十年的中国高考制度开始恢复,“推荐式”上大学改成了“选拔式”上大学,无数莘莘学子的梦想再次被点燃。那一年,郭东明凭着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大连工学院。
【访谈】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同期声五)】73年初上高中,(然后上一年半,)邓小平总共是三起三落,大概72年下半年的时候,邓小平又重新出山了,又重新抓教育了,我上高中的时候就面临着开始考试了,就是在那之前啊,我们农村就是按照家庭成分啊,优秀来推荐的,上大学也是,所以我呢就有机会考上了,前一年多还是邓小平没倒台的时候,对学生抓得非常严,所以那时候我大概学了一年多,这个对我以后学校打了很好的基础,那一年多学的东西是实实在在,我们县我们那一届的高中生考上大学据我所知是最多的,为什么是最多呢,原因是就因为我们初中是选拔考的,我们的高中也是选拔考的,所以我们这届学生相对学习成绩比较好。
【短片】机械行业是一个枯燥的行业。在大学里学机械在很大程度上就等于和枯燥打交道。在学习中,有人习惯于在记忆的基础上理解,而郭东明却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郭东明长期以来养成的一个习惯。
【访谈】
【中国工程院院士:郭东明(同期声五)】我在大学期间都是由于在高中期间养成的习惯,比如上大学期间我们学了三角函数,公式特别多,我从来没有专门的背过公式,还有很多同学就把公式背得很滚瓜烂熟, 我就没背过,甚至我一直都不会背这些公式,但是每个公式我在用的时候都用推倒法,我都是用的时候推,我从根本上来理解这些公式是怎么产生的,所以这些公式我到用的时候我就非常简单的立刻给用上了,但我不是靠记,而是靠理解,包括后来到工作当中我觉得都是很受益的,其实很多东西都要思考,寻求一些最简单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包括解决数学的一个问题啊,我对学习这些年的习惯就是一般来说都不会用一种办法来解,而要用好几种方法办法,来解,最后结果是一致的,我就肯定这种方法是对的,有的时候一种方法解开,有的时候也许不止这一种,假如几种方法几个途径走,最终结果一样,我就认为这种途径是对的。
第四部分 科研
【片花】
【演播室】1982年,郭东明毕业于大连工学院机械工程系机械制造专业,后又在该校攻读硕士和博士。1984年硕士毕业,1992年博士毕业。1994年晋升为教授,1995年3月被评为博士生导师。2002年1月任大连理工大学副校长,2011年12月任大连理工大学常务副校长。他是该校现代制造技术科研新团队负责人,是全国机械制造学科领域颇具声望的领军人物,主要研究领域为特种及精密加工、数字化设计制造。
【短片】科研项目既累“身”又累“心”。为了做课题,郭东明除了给学生上课就是泡在实验室,一干就是大半夜。有时,离开实验室后,郭东明突然有了新想法、新问题,是让这些新想法湮灭还是继续工作呢?
【访谈】
【大连理工大学机械工程与材料能源学部部长 贾振元(同期声一)】比如我们干到11点回家了,回到家我们躺到床上,就跟你们打电话,可能走到道上各回各的家,我们走之前没想起来呢,等走回到家郭老师想起来了,我这么着应该行,我和他是师兄弟,他跟他们打不好意思,那就给我打呗,给我打的更多一点,康老师来了,康老师也给他打,反正就是我们年龄相近一点,他们是学生,他们打的少一点,我和他年龄相近一点,到家了,哎小贾,刚才讨论的时候我想起一个方案来,你看这个行不行,你想你讨论个方案就不是一句两句,在家里就打,老婆呢可能是我老婆在我边上睡,他老婆在他边上睡,那抱着电话打呢,就是说这些事。
【短片】白天,晚上,不间继的搞科研。对于郭东明而言,“科研”这个词早已超出了工作的范畴。他调设备、做试验,有时忙到凌晨三、四点还没有睡意。这不,门卫给他们一个外号,叫做“疯子”。
【访谈】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