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位发展,就是根据学校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和学科总体布局,坚持有利于构筑学科高原和高峰、有利于发展新兴战略产业的学科、专业,与主校区做到优势互补,相互联系,各有侧重,避免重复;在学科、专业的建构上,依托主校区的优势,依托盘锦校区的区域特点,根据学校学科结构布局优化、拓展和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经济社会和地方发展的需要,在实现空间拓展的同时,壮大和丰富学校的发展内涵,走出一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的新路。
精细化工国家重点实验室
坚持标准,就是与主校区同标准、同档次、同水平办学,实现办学标准的同一性。尤其是要坚持办学质量的同一性,努力做到教师和管理人员的聘用标准不降低,人才培养的质量不降低,学科建设水平不降低,科研和服务社会水平不降低,国际化和文化建
设的氛围不降低,党建和管理工作水平不降低。
创新模式,就是根据部省市共建的要求,借鉴国际一流大学和国内率先改革高校的办学经验实现高起点、高标准办学,把盘锦校区作为学校改革试验区,先行先试,创新办学模式、培养模式、管理模式和协同创新模式,使之既是一个新区,同时也是一个教育教学和管理运行改革的先导区、示范区。
办学定位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坚持高起点、新模式、国际化、合作共建的办学方针;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一个办学校区,坚持国家“985工程”重点建设学校建设标准的办学定位;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开展本科、硕士、博士多层次办学,实施精英教育,培养精英人才;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育人观;按照满足国家战略、地方急需、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与协同创新的要求办学;按照学校学科总体优化布局的新部署,以及促进跨学科研究和国际化合作办学等原则设立专业、学科和学院,实施与主校区互补借力并错位发展,走特色办学之路。坚持教育部、辽宁省、盘锦市共建的模式,采用全新的办学治理结构和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方式,增强校区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作为大连理工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校区的发展目标与学校发展的总目标相一致,即到2020年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达到正常规模后,盘锦校区将拥有全日制本、硕、博学生10000人,教师800人。
2013年是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开办的第一年,也是关键的一年。盘锦校区抓住机遇,创新模式,科学发展,坚持走高质量培养人才、高水平科学研究、高品质社会服务的办学之路,与凌水主校区一道,通过在辽宁建成领军型大学,努力使大连理工大学成为跻身国内高水平大学第一方阵的、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
师资队伍/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
校区现有教职工294人,其中专任教师186人,包括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 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辽宁省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博士生导师19人,教授等正高职人员35人,副教授等副高职人员40人。
依托大连校区,盘锦校区拥有雄厚的师资力量,教育部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国家级名师等杰出人才,亲自为本科生授课、开讲座;专业课教师绝大多数有海外经历。以下为部分教授博导简介: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吴微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人:贺高红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人:贺高红 朱庆华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3人:贺高红 朱庆华 梁长海
省中青年学科带头人1人:吴微
教授贺高红 于波 梁长海 岳前进 贺明峰张嘉宁 包明 柳丽芬 马力 伍会健 于文谦 卢中昌 王金渠 吴微 逯宇铎 田爱华 金若中山本嘉则 张凤祥 占敬敬 朱庆华 王旭坪 陈宏博 郝策 袁学海 胡青泥 张日向 李成恩 刘志杰刘勇万志全 方沛辰 鲍振东 张志刚 李彤 谢琳 武元凯
副教授/高级工程师
薛宏宇 朱晓兵 张秀娟 牟文生 刘建辉 李严 詹卫伸 孙守林 王振 梁传广 郭金明李令东 韩冰雁 王万辉 孙丽慧 李文利 徐品三 陈兵 卞永宁 张大勇 游奎 赵军 马昆 徐卫平 吴明火 杨晓英 张治中 韩秀丽 郑秀丽 林英玉 蒋立真林建英 杨微 孙大为 曹后伟 王立业 宋志玉 王鹏宇 郭胜平 姚山山 王东华 张莉莉
讲师
李光兰 潘昱 张宁 高立国 张晓鹏 张郑瑶 魏宁宁 王硕 曲鑫建 刘明增 李彩云 姜丽丽 王延林 白一平崔丽 肖子辉 苏文阳 焉晓明 赵淑艳 邹广宇张金涛 张东岩 郝娟媛 张文君 卢青针 曾岑 许建强 王黎 矫文策 Russel 杨俏 邢兆梅 孙美佳
院系设置/大连理工大学盘锦校区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
石油与化学工程学院依托学校已有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材料科学与技术等一级学科博士点,设置化学工程与工艺、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应用化学3个本科专业。
学院还将探索高水平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建立具有特色的国际教育合作与交流平台;结合国家和地区发展需求,共同建设石油化工与高分子材料协同创新中心,作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支撑。
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石油化工过程与装备) 专业
该专业培养以机械工程技术和化学工程技术为基础、以控制技术为支撑,掌握过程装备设计理论与方法,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模拟及控制技术,具有从事现代过程装备设计、制造、检验、管理能力,并初步具备研发高效、节能、环保型过程装备素质,熟悉专业软件应用与开发,以及能够从事企业管理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科技人才和高级经营管理人才。
主干课程:工程制图、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流体力学、工程热力学、粉体力学、化工原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材料、电工电子学、压力容器设计、过程流体机械、过程设备设计、控制工程基础等。
毕业生可从事石油化工过程与装备领域的研究、设计、制造、检验、开发和管理工作,也可从事与机械、化工、能源动力等相关领域的设计、研发和技术管理工作,还可从事与过程装备测控技术相关的设计、开发工作。
该专业有权授予硕士和博士学位,并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应用化学专业(工学)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