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轮改革涵盖教学、人事制度、分配制度、办学模式等探索,核心是落实教师的主体地位,理顺学校的一切工作都是为教学和科研服务、为教师和学生服务。”司玉琢说,当时最振奋人心的口号是“海大的希望在教师”。
与此同时,国家对高等院校也采取了重要的改革举措,以适应改革开放的新形势,迎接新世纪人才竞争的挑战。“这就是在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大学,简称211工程,这对我校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司玉琢看来,带领学校首批入选211工程,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大连海事大学的优势在于两个传统的海上专业——船舶驾驶和轮机管理专业,但它们都不是学科,而争创211工程是以学科建设为中心,这也是当时全国高等航海教育的“软肋”。长期以来,学校的重心都是放在专业建设上,对学科建设有所忽视。司玉琢告诉记者,211工程带来的重要启示是,学校建设进入了一个转型期,即以高等职业专业建设为主向以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并重转变,这也开启了我国高等航海教育由专业建设向学科建设的转型。
“上世纪90年代初,我在一次全校大会上提出了一个观点——‘国际航运重心已经向东方转移’,这对航海教育既是机遇、更是挑战。”司玉琢研究西方国家航海教育发现,当一个国家的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时,航海教育就会萎缩,所以西方航运发达国家早已找不到专门的高等航海院校。从这个角度考虑,我国高等航海教育在保证当前优势地位的同时,学校的长远发展必须要有另一手准备,向学科建设转型迫在眉睫。
在司玉琢的主导下,大连海事大学大胆推行灵活的用人、引智机制,从长远发展的角度重新调整了学科专业布局;指导海上专业通过了国际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使毕业生有了国际认可的通行证,这在我国高校中尚属首次。
经过20年的211工程建设,面向海洋的学科布局基本形成。如今,大连海事大学的建设目标是计划到本世纪中叶,建成世界一流海事大学,拥有若干世界一流学科和一流专业,在世界海事教育领域发挥引领作用。
在离开校领导岗位后,曾有不少公司和律所高薪邀请司玉琢去做顾问,但都没有令他动心。司玉琢告诉记者,他从未离开过海商法的舞台,如今更愿意给年轻人“指点指点”,因为他还秉承着那个理想——为海洋强国建设奋斗不息。
(责任编辑:威展小王)